社交網站究竟應該靠什么賺錢

2008-05-21 19:12:05      s1985

    主體用戶群體的低端性、個人創(chuàng)造內容的不穩(wěn)定性、大流量頁面的不確定性等等,都使得社交網站廣告不太可能成為最重要的模式,尤其是很難得到大客戶的青睞。

    PV、IP、注冊用戶數,等等等等,“不討厭,但毫無用處”,尤其是錢不僅不漲,且一天天的消耗殆盡,大佬中佬小佬們都是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當然,什么事情也有例外,比如陳一舟。

    社交網站究竟應該靠什么賺錢呢?說到這兒,很多人會脫口而出,廣告啊。

    Google創(chuàng)始人之一布林曾經說,“我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最好的方法在社交網絡上做廣告和用社交網絡賺錢。”

    布林的話有兩層意思,一是不知道該怎么利用社交網絡賺錢,二是作為大家閉著眼睛也能想到的賺錢模式—廣告—還不知道該怎么做,或者不能作為主體賺錢方式。

    主體用戶群體的低端性、個人創(chuàng)造內容的不穩(wěn)定性、大流量頁面的不確定性等等,都使得廣告不太可能成為最重要的模式,尤其是很難得到大客戶的青睞。

    所有的賺錢模式,都來自于你的用戶的需求。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社交需求排第三位,和衣食住行等底層生理需求相比,社交需求是個很含混的概念。目前來說,賺錢模式操作的最好的是Qzone,以虛擬物品交易之類的增值服務為主要手段,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價值。不過,除Qzone之外,別的社交網絡的增值服務都不值得一提,都不能沖抵成本。

    另外較好的模式就是電子商務了,社交網站從用戶的交易中提成。Myspace和Ebay的結盟也就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另外據說Facebook也在研發(fā)自己的支付系統。社區(qū)與電子商務的結合,很有可能是下一個新的熱點。

    還有一個可能給社交網絡帶來財源的就是一些小軟件。這些小軟件需要變得更有用,讓更多的用戶與它們互動并且成為重要的營銷工具。

    官場作家王躍文的代表作《國畫》里曾經提到一個讓人處理好人際關系得系統,叫做“公共關系處理系統”。把需要利用的各種關鍵人物羅列出來,又據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作用等,為他們定了ABCD 若干級。譬如,省級領導為A 級,若干有聯系的省級領導就編成代碼A1 、A2 、A3 等等,廳局級就相應編成代碼B1 、B2 、B3 等等。一年到頭,哪一天該拜訪什么人物,采取什么方法拜訪,等等,都輸入電腦。每天打開電腦,只需輸入當天日期,再按回車鍵,電腦馬上就告訴你今天要去拜訪A1 或B3 或某某,采取什么方法拜訪;同時提示你今天如果沒有空,或者拜訪不成功,必須在什么時間之前執(zhí)行完此項指令。如果你今天有緊急事情,需提前拜訪某一位人物,就在輸入當天日期之后,再輸入提前拜訪誰的命令,電腦就會為你做出提前安排,同時提示你是否取消原定安排。你認為有必要取消,就按Y ,否則就按N .最有趣的是,還設計了一個所謂的‘關系函數’,大致意思是隨著你自己‘能量分數’的升降而確定網內關系人物的取舍。能量分數計分項目有好多項,我大概記得職務升降、權力大小、前景預測等幾項。你的能量分數提高了,電腦就提示你得舍掉多少某某級的關系。這主要是保證關系的有效性,同時讓你集中精力處理好有用的關系。相反,如果你不幸倒霉,能量分數下降了,電腦又提示你應增加多少某某級的關系。這套軟件的功能很齊全,很科學,操作也方便,真讓我佩服。

    據小說主人公朱懷鏡介紹,他那同學剛剛開始運用這套軟件時,還只是一個副處長,后來很快就青云直上了。在他成功的路上,這套具有MBA管理水平的、將目標對象洞悉至微即“知彼”的軟件系統發(fā)揮了極強的指引作用,這是他一切策略制訂和手段實施的前提和基礎。如果社交網絡真能達到小說里管理自己人際關系的那個地步,賺錢就能隨心所欲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