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多即是少?

2007-12-17 23:36:19      劉陽
在我們最近的帖子:MySpace: Hot or Not?中,我們觀察了這家社會化網(wǎng)絡巨擘,以了解他們在做些什么。我們發(fā)現(xiàn)盡管“我的地盤”已經(jīng)是趨緩的潮流,這家站點依然風頭強勁,而人們在網(wǎng)站上活躍的交流(盡管這其中有一些交流的主題是值得懷疑的)。在寫那篇文章的時候,MySpace和他的最大競爭對手Facebook為用戶交流所采取的不同的策略顯而易見。

Facebook一邊,他們有一個看起來干凈整齊的架構,而在事情的另一邊,MySpace允許用戶建立一個看起來令人費解的頁面,上面堆砌著關于他們的各種信息。但如果仔細觀察他們,會發(fā)現(xiàn)為什么MySpace對于這么多用戶來說依然具有吸引力。MySpace把交流和自我表達放在最前沿,和你的朋友交流是這些頁面存在的最大意義。而在Facebook的個人頁面上,則陳列著用戶安裝的各種程序(application),這些把它的主要的交流功能,墻(Facebook的留言板),推到頁面的最下面。

Facebook現(xiàn)在的中心是新聞Feed – 一個動態(tài)的展示你的朋友所做活動的列表。這個新聞Feed從你的朋友那里更新,誘導你去點擊他們的個人頁面 和網(wǎng)站,當一個人添加了一個程序或者添加了一個新的好友或者寫了一個Blog Post或者貼了一段視頻或者圖片的時候,新聞Feed就會顯示這些,把你導向他的頁面。看起來,這些功能和他們的迷你化的設計會讓FacebookMySpace更簡單易用,但,是這樣么?

交流 社會化網(wǎng)絡的出發(fā)點

headscratcher.jpg社會化網(wǎng)絡的主要目標就是連接人(Nokia的主要目標似乎也是),簡單化他們的溝通過程,幫助他們保持聯(lián)系。在社會化網(wǎng)絡崛起之前,在線交流發(fā)生在電子郵件,聊天和論壇之中。早期的社會化網(wǎng)絡依靠“把溝通變得簡單”進入人們的視線。這其中,MySpace用在別人的界面上留言的方使得夠共同變得簡單。對于很多用戶來說,這比發(fā)送電子郵件來的方便,但這種交流方式真正被廣泛使用的原因是其他人也可以看到這些信息并且加入進來 在各種用戶團體之間的交流可以融合在一起。

Facebook上的交流沒有那么簡單。第一,留言板,也就是所謂的墻,總是會被推到一個用戶的個人頁面的最底部(推倒推倒,通通推倒),放到幾十個其他各種各樣的程序之下。通過比較MySpaceFacebook上隨機的帳號上所發(fā)生的互動事件你可以發(fā)現(xiàn)MySpace的用戶通過這種留言信息交流的活躍程度要比Facebook的用戶高很多。第二Facebook有他自己的網(wǎng)絡內部的站內郵件(密語)系統(tǒng)。這個功能本身并沒有問題,但站內郵件無法和電子郵件競爭。對于這個問題Fred Wilson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我看到一個不同的Facebook的問題。邀請過載和程序雜音。我不可能跟上所有我所接收到的邀請的步調,不管是Facebook標準的邀請還是平臺下程序所發(fā)送的邀請。更糟的是,我不能跟上我所有的朋友所使用的全部程序。”

為什么科技社區(qū)對Facebook來說是行不通的

FacebookFred帶來的困擾也顯示了現(xiàn)在Facebook所面對的另一個問題 他的混合型的用戶。Facebook原來只是為大學學生之間保持聯(lián)系所做的網(wǎng)站。但當他放開注冊限制讓外部用戶加入,之后又發(fā)布了它的平臺計劃后,整個科技社區(qū)都一股腦的進入了Facebook

當你我連上LinkedIn的時候,我們是為了商務上的原因,我們不是朋友,我們是同事或者生意上有往來的人。把這個關系搬到Facebook上就顯得很不合理,所以問題就出在這里。

gulls.jpg

我妹妹,一名希拉克絲大學的學生,是Facebook的早期使用者之一,并且使用這個站點和她的朋友進行社交活動。但我會從那些同樣與我在LinkedIn上建立過好友關系的人那里源源不斷的獲得各種新的邀請。這很讓人困惑,也正是造成Fred所遇到的問題的原因。因為新聞Feed是從你所有的“朋友”那里匯集而來的,你會被很多壓根不相關的信息來回轟炸。你根本不關心那些人是不是換了照片,有沒有貼新的視頻,添加了什么程序。

LinkedIn應該還是體現(xiàn)我們的商業(yè)關系的首選站點。它更整潔簡單,并更著重于商業(yè)方面。如果我們想要“跟蹤(follow)”我們的商業(yè)伙伴在做的事情,Twitter是首選。實際上,Twitter是最優(yōu)化社會化網(wǎng)絡的最佳例子,因為它展現(xiàn)了一種新的,改進的讓人們進行交流的方法。Facebook還不能取代LinkedInTwitter對科技社區(qū)的作用,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并不是一個針對專業(yè)團體和即時交流的網(wǎng)絡。所以,我們應該停止假裝 把工作和娛樂混起來反正也不是什么好點子。

Facebook的程序(Application)有關的挑戰(zhàn)

Facebook現(xiàn)在有幾千種可用的程序。現(xiàn)在站點上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程序是SlideTop Friends,擁有超過兩百五十萬活躍用戶(經(jīng)常上線的用戶)。

facebook-appdirectory.jpg

所有公司都急著建立Facebook的程序背后的本質原因是這些新的程序有可能在Facebook的原本已經(jīng)非常巨大的用戶群中通過病毒傳播的方式流行起來。通過網(wǎng)絡的杠桿效應,全新的程序有機會在Facebook上一炮走紅,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得成千上萬的用戶。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這種理論種又有很大的缺陷。讓我們看看下面這張展示一些很受歡迎的程序的使用情況的圖表:我們以最受歡迎的75個程序的活躍用戶數(shù)量為例。

facebook-activeusers.jpg

從上到下,我們可以看到使用量上的極大的差距。使用者最多的程序的用戶數(shù)量是最少的流行程序的60倍。你一下子就能發(fā)現(xiàn)這背后的權力法則,更為人知曉的名字是80/20法則。如果我們算上Facebook上所有的程序,我們會得到一個非常大的長尾,這個長尾中到處都是只有幾百個用戶的程序。

經(jīng)濟法則建立在需求和供給的理論之上。當然我的很多朋友會查看我的Flixster我也會去查看,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到底能往我的頁面上添加多少內容?程序的數(shù)量如此之多,我們絕對沒有可能每一個都用上。如果有人去這么做也會使得自己的頁面變得亂七八糟,使得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無法在頁面上找到任何有意義的東西。所以一方面來說,網(wǎng)絡效應是非常強大的,另一方面,空間上的壓力和經(jīng)濟法則又把這種應用引向另一個完全相反的方向。

信息超載

我們所討論的任何事情,從個人資料復雜性到新聞Feed到程序都指向一個盡人皆知的問題 信息超載。各種事兒實在是太多了。新聞Feed的過濾器很弱,進入Facebook的程序沒有經(jīng)過過濾而每個人每天都會搗騰自己的頁面這件事看起來看起來很酷,但會讓人更難理解這里到底在發(fā)生什么。

當然,Facebook已經(jīng)被當作最偉大的社會化平臺被頂禮膜拜(一個甚至連Google都會感到害怕的站點),但選擇只在適度的時候才顯得美好。最近的最佳的例子是一家封閉的帶來杰出的終端消費品的公司,蘋果。蘋果將他們的產(chǎn)品的可選擇性保持在一個美妙的小范圍內。Facebook可以為我們多做一些過濾的工作么?這可能讓這個站點變得更有用處。為什么不在Mini Feed里面加上一些相關性的算法?為什么不把實現(xiàn)同樣功能的程序合并起來?也許Facebook應該重新聚焦于社會化網(wǎng)絡應該做多的事情 交流。

但現(xiàn)在我們還不清楚這些收拾的工作應不應該是優(yōu)先的工作。最重要的是,現(xiàn)在Facebook需要直面盈利的問題。這會導致一系列各種痛苦的關于如何賺錢的嘗試。作為已婚人士和三個小孩的父親,我對在我的個人頁面上出現(xiàn)以下內容深表榮幸。

facebook-flyer.jpg(提示:請注意左側)

一些援手總是好的,特別是結交女朋友的“幫助”,但是說真的,這在我看來完全不是Facebook應該做的。這和整站的主題都沒有任何的相關性。同時這也很危險,因為到最后,當你所看到的內容和你所想看到的內容不再相關的時候,人們就會離開。

結論

Facebook當然是很棒的平臺和一個獨特的網(wǎng)站架構,但如同其他平臺一樣,會有一些信息雜亂和選擇過多的問題。這些選擇,多樣的程序和推送給我們的信息把這個網(wǎng)站變得有點太過火。下一個階段Facebook的工作應該是清理冗雜,讓站點更簡單易用。更重要的是,Facebook需要變得更加易于交流,想要做到這些,最簡單的方法可能就是把墻的位置提高,凸顯出來。

說說你和你的朋友們是怎么樣用Facebook的吧(如果愿意你也可以說說校內)。你喜歡他們的哪一點,你覺得哪里還能改進?請留言。

原文完

在我之前所寫的發(fā)起互動的誘因一文中,我認為FacebookMini Feed是誘導用戶進行交流的最佳方式。

即使在翻譯完上面這篇文章后,我仍然這么認為。

只不過需要改進的一點是,這種交流方式并不是完全是那種直接的交流。而是另一種方式的交流,可能更加的潛移默化,心照不宣。

這就是你在使用一種Application,或者新加了一個好友后,第二天上線后看到你的其他幾個好友紛紛效仿你做了同樣事情后的感覺。這其中雖然沒有互相踩,互相poke,但是交流同樣存在,只是沒有那么的醒目。這種簡介,含蓄,恰好更符合我們的交流方式。

當然,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在Facebook上所添加的好友基本上都是自己的同學和熟識的朋友,沒有遇到Alex Iskold(本文作者)以及Fred Wilson這樣的名人所遇到的好友太多,活動太多的信息過載問題,雖然同樣的信息過載問題我在Twitter上會有碰到。(PS:別在Facebook上加我,煩著呢XD不過顯然,這種信息過載引發(fā)的問題在這個Web2.0泛濫的夏天(似乎是秋天了吧)確實困擾著很多人,那么給予用戶更多選擇,更嚴格,范圍更廣泛的過濾機制就是非常重要的了。特別是那些包括向無關的好友發(fā)送不知所謂的系統(tǒng)產(chǎn)生的電子郵件的行為,是我放棄使用絕大部分服務的最大原因之一。雖然不可否認,Hi5這樣的網(wǎng)站就是靠這種電子郵件的半強制性的傳播做到很大。

有關這種過濾,有大概想想有兩種過濾,一方面是人的過濾,一方面是信息的過濾。人的過濾,國內麥田和魏武揮同樣有進行討論(其實我之前在寫抓蝦社區(qū)設計的時候也有涉及到,弱弱的附上),單雙向好友的設置,以及更強調的用戶信用(我不是說實名制哦)可以做到人的上面更好的過濾。不過這種過濾是存在風險的,認知風險和用戶學習風險(特別是比如想要在Facebook的好友基礎上篩選可用的信息源,也就是Mini Feed跟蹤上,可能會需要單雙向好友系統(tǒng)共存時,這種系統(tǒng)的復雜性就更容易凸顯)。

信息的過濾就更為復雜,這和今天歪脖狼所寫的網(wǎng)絡廣告:從內容定向到用戶定向也是息息相關的。不過信息過濾所能帶來的好處要比人的過濾有更重要的影響作用,對于需要精確投放的廣告來說尤為如此,而這正是各大廣告公司一直力圖做到的事情。

而關于交流,最大可比的留言系統(tǒng)是Facebook的留言,MySpace的留言以及YouTube的留言,YouTube上的留言,可以用一個視頻來概括。MySpace上我實在是沒有什么發(fā)言權,不過看起來社交氛圍可能確實要比Facebook更重一些,結交新朋友的可能性也比Facebook要大。但如果說到泡網(wǎng),浪費時間,Facebook無疑更勝一籌,畢竟有那么多有趣的,有時甚至會讓人迷惑的功能可以選擇。

所以可能還會要回到這個問題上,你到底是“我就想和那么幾個我認識和相信的人打交道我就想知道他們在干啥如果一大堆陌生人每天圍著我唧唧喳喳我會難過的要死星人”,還是“我是要認識很多很多陌生人跟他們認識聊天交朋友不讓我認識新鮮人就渾身不舒服星人”,多還是少,精簡還是繁復,最終的決定權還是應該在用戶手上。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