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我是幸福的人

2011-01-24 14:11:40      挖貝網(wǎng)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幸福的人,從事自己喜歡的主持人事業(yè),有幸福的家庭,還能細水長流做慈善。尤其是,我所做的事情,讓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了很好的收獲,他們都生活節(jié)儉、樂于助人。在他們純凈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愛、寬容和幸福。

  楊瀾 | 著名主持人、陽光文化基金會主席

  提到我的2010年,可能絕大多數(shù)人首先拋來的問題就是“巴比晚宴”。

  這個由陽光文化基金會和蓋茨基金會合作的活動,其實并不是傳言中那樣,好像背后隱藏著巨大的陰謀。

  2009年我與蓋茨先生的一次見面中,彼此交流了對慈善的看法。他跟我講了他與巴菲特先生共同呼吁美國的富豪捐出至少一半財富用于慈善。這是值得世人尊重的精神。我向他介紹了中國慈善發(fā)展的一些困境,比如法律、政策、資源、人才培養(yǎng)等等。他也高``度認同各方面的差異必然導(dǎo)致美國的方法并不適用于中國,同時又好奇,在中國究竟該怎么做慈善。

  愛心是不分國界的,而中美的企業(yè)家也有共同之處:在過去的時間內(nèi)積累了大量財富,同時又都有慈善悲憫之心。所以,有必要提供一個平臺讓他們平等對話,交流彼此的慈善理念。

  經(jīng)過半年的醞釀,“巴比晚宴”來到中國。盡管外界給它扣上“勸捐”、“鴻門宴”的帽子,但我還是敢自信的說,當天參加晚宴的中外富豪們,都是帶著心靈和精神上的滿足離開。

  其實2010年對我來說比較有意義,剛好是我從事媒體行業(yè)20年、從商創(chuàng)業(yè)10年、創(chuàng)辦陽光文化基金會5年。慈善一直貫穿在我的事業(yè)發(fā)展中,我對慈善的理解也在不斷深入和變化。一開始只是抱著同情、憐憫的心參與一些慈善項目,比如去偏遠山區(qū)走訪希望小學(xué),都是些自然發(fā)生的點點滴滴的小事。直到2005年,陳逸飛先生的去世好像當頭一棒敲醒了我。這位亦師亦友的藝術(shù)家去世后,家人對其財產(chǎn)分配的矛盾讓我恍悟,人,一定要在有能力做事的時候?qū)崿F(xiàn)自己的慈善理想。

  這個過程,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做慈善并不是一種簡單的意愿,光有同情心、有愛心是不夠的,需要思考。中國人對慈善的問題應(yīng)該從“誰在捐,捐多少”轉(zhuǎn)變?yōu)?ldquo;捐給誰,怎么捐”,而對于我們這些做慈善的人來說,更需要思考捐助的可持續(xù)性、捐助意識的啟迪還有捐助的效果。

  我一直都相信教育改變命運,也希望用慈善的方式讓更多年輕人通過教育獲得改變。陽光文化基金會把我的愛心和感情的沖動,變成理性的選擇和可持續(xù)的操作。2007年開始的“陽光下成長”項目,幫助近5800名問題少年、留守兒童們接受藝術(shù)教育。我們請老師教他們唱歌、跳舞,帶他們參觀、表演,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開發(fā)他們的團隊意識,并讓他們得到受認可的尊嚴,更好的融入社會。每次看到他們認真的向所有人證明他們也是好孩子,那一刻真的特別感動。

  2010年對公益人才能力建設(shè)的呼聲格外高,這是好事。實際上早在2007年,陽光文化基金會就向北大和哈佛豪瑟非營利組織研究中心進行捐贈,支持中國慈善公益組織的能力建設(shè),舉辦項目培訓(xùn)、學(xué)術(shù)研究項目、國際研討會等。隨著中國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我們的慈善組織需要有專業(yè)知識的優(yōu)秀管理人才去解決“怎么做慈善”的問題。

  我更期待2011年,因為對中國慈善來說,很多“火苗”都將熊熊燃燒。《慈善法》呼之欲出,公益人才的培養(yǎng)也有聲有色,全民公益、微公益來勢洶洶,家庭公益的概念也興起了。

  在忙碌的生活中,幫助別人讓我感到快樂,就像是對信仰的追求,格外滿足和踏實。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幸福的人,從事自己喜歡的主持人事業(yè),有幸福的家庭,還能細水長流做慈善。尤其是,我所做的事情,讓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了很好的收獲,他們都生活節(jié)儉、樂于助人。在他們純凈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愛、寬容和幸福。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