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兄弟破產把哪些銀行“拉下馬”

2008-09-18 12:09:16      衛(wèi)容之 付碧蓮

  雷曼兄弟破產后,全球各地的金融機構和投資者都在評估各自對雷曼的風險敞口。據美國一家媒體9月17日發(fā)布的《亞洲地區(qū)銀行對雷曼的風險敞口一覽表》(以下稱《一覽表》)顯示,日本的風險敞口相對比較小,而中國臺灣地區(qū)深受沖擊。

  高收益必然伴隨高風險

    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彥表示,日本之所以風險敞口相對較小,是因為經歷金融危機后,日本政府及國民對市場多采取謹慎的態(tài)度,在進行對外金融投資時,大部分選擇風險比較小的國債。

  而《一覽表》公布的中國臺灣金融企業(yè)及散戶投資者對雷曼的投資敞口共約25億美元,多少出乎外界的意料。

  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華民指出,中國臺灣的投資者在進行對外投資時,偏向于收益高風險也高的投資,所以在這次危機中卷入得比較深。“現在臺灣股市身陷囹圄,有些臺灣金融專家甚至提出取消印花稅來救市。”

  潘正彥認為,對中國大陸和臺灣的投資者來說,在進行對外投資時經驗相對不足,造成投資渠道相對狹窄。他們對像花旗、美林這樣的國際投資機構的信任度一直都比較高,導致購入的機構債券比較多,所以風險敞口自然就比較大。不過,潘正彥也表示,“雖然臺灣的風險敞口相對比較大,但是在外匯儲備的配置上還是以美國國債為主,機構債在總體資金量上占比還是較小的,所以目前所受的影響也不會太大。”

  分散投資避免風險

    此外,根據統(tǒng)計,新加坡的風險敞口比較小,甚至可以忽略。專家指出,“新加坡的風險敞口小,是因為它的外匯儲備非常小,受到的沖擊不明顯。”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yè)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亞洲地區(qū)的銀行機構比較傾向于美元資產,這是長期以來形成的投資偏好。此次事件對亞洲地區(qū)固有的投資方式提出了最好的質疑,將導致其反思且改變投資策略,逐步分散投資以防止一味追逐美元而引發(fā)系統(tǒng)性風險。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