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深耕客運 受前新加坡交通部部長青睞

2015/08/25 10:37      王方 liuzhengru

 

14404663640

劉宇(右)與投資人合影,中為陳惠華女士(新加坡歷史上首位女部長,曾任新加坡總理公署部長、財政部兼交通部第二部長)。

劉宇在客運行業(yè)深耕3年,去年底,他聯合創(chuàng)立了巴士壹佰。當年11月,他獲得新加坡天寶富基金領投的1100萬美元投資。

這是一支新加坡基金,很懂交通。投委會委員中,有兩位是歷任新加坡交通部部長,其中一位在交通部部長位置上任職15年。另一位委員陳惠華女士,是新加坡歷史上首位女部長,曾任新加坡總理公署部長、財政部兼交通部第二部長,也是淡馬錫控股公司前任董事總經理。

為什么投他?因為他懂。

行業(yè)流行“互聯網+客運”這個詞,但劉宇已經膩了。在別人看來,這就是互聯網售票,一個純粹的B2C業(yè)務。他完全不贊同,他認為賣票只是第一步,只是入口,更主要的是解決客運行業(yè)資源的整合問題,發(fā)揮互聯網的催化劑作用,使客運服務更有競爭力。

巴士壹佰有3個聯合創(chuàng)始人,公司組建前,他們都在做同樣的事情:在各省負責互聯網售票項目。劉宇是負責遼寧,其余分別為廣西、山東。“位置特別好,遼寧是雞頭,山東是雞肚子,廣西是雞腳。”

不只是賣票,那是為了什么?以下為劉宇口述整理。

注:劉宇已確認文中數據真實無誤,鉛筆道愿與他一起為內容真實性作背書。

因為懂而被投資

去年底,我組建了巴士壹佰。

此前的8月份,一次行業(yè)峰會上,我認識了天寶富投資總監(jiān)張旭。張旭在客運行業(yè)跟了三年,早決定要在該領域投一個公司,只是猶豫要投給誰。

我倆認識時,他正同時調研幾個企業(yè),最早是暢途網,而后是12308,還有其他的一些公司。那次峰會上,他們其實都在場,都發(fā)表了對客運行業(yè)的觀點,我也發(fā)表了一些觀點,張旭很認同我的觀點。

大約是9月份,他給我打來電話,說,要不要來趟青島,把項目介紹下,投委會碰巧全都在那兒開會,機會難得。我當時BP都沒一個,花了3-4天時間做了個PPT,一共十幾頁,就那么去了。

現場是一個會議室,大概能坐10人。介紹完后,投委會各委員都很感興趣,一共6-7人,表決時全舉了手。11月份,我們簽定了Term sheet,不久后,1100萬美元到賬。

天寶富是個新加坡基金,很懂交通,他們覺得我也懂客運。我是北京郵電大學碩士畢業(yè),后入職浙大網新(上市公司),2007年入職后被派回沈陽,參加沈陽公司組建,從基層研發(fā)做起,用了一年多時間做到金融開發(fā)中心部長。

2009年7月,浙大網新與鐵嶺市政府合資成立“新天”,我任副總經理兼運營總監(jiān),2012年1月,我中標遼寧省汽車客運聯網售票項目,由此接觸客運行業(yè)。

這是一個互聯網售票項目,也是個惠民工程,恰好中標了,應該是機緣巧合,我本沒想做這項目,但項目找到了我。

項目大概做了2年,期間,全省二級以上的客運站都上網了,三類以上客運班線聯網率也超過了98%。

但實施過程中我意識到,如果只是賣票的話,沒法降低客運企業(yè)的成本,提高車輛實載率。

純互聯網售票用處有限

國內客運企業(yè)非常分散,規(guī)模參差不齊。最大的有幾萬輛車,接近10萬,規(guī)模幾十億元,小的僅幾千輛車。原來,他們的日子過得還算舒服。

近兩年,客運企業(yè)受高鐵沖擊厲害,流量大幅度下滑。按照客規(guī),賣完一張票,客運站只能收取10%的站務費,但與龐大的運營費用相比,一般車站都承受不住。

我舉個例子。一個車站若站發(fā)5000人(大站),每張票100元(客單價最高的平均水平),日銷售額為50萬元,客運站僅能收取5萬元(50萬元*10%),一年約1800萬元。

按照我的經驗,如此規(guī)模的車站占地至少幾萬平米,員工幾百名。一年的取暖費、水電煤氣費多少?幾百名員工工資多少(100人*平均年薪10萬=1000萬元)?你還要交土地稅,每年1800萬元夠嗎?很難。你要能日均站發(fā)5000人還好,達不到就虧死了。

這種情況下,僅僅通過互聯網幫他們賣票,有用嗎?有,除非你能解決他20%-30%的銷量。如此一來,至少能減輕人力、能耗,大家不用在車站里等,一天站發(fā)5000人,若有2000人來自線上,能耗就減少了。開句玩笑話說,廁所都沒人用了。

但事實情況是,公路的互聯網滲透率不足0.5%。它不像民航,滲透率超70%,也不像鐵路,滲透率約60%。民航有國有背景,如政府組建中航信。鐵路也是如此,鐵道部雖在2013年被撤下,但新成立的鐵路總公司,依然是正部級國有企業(yè)(推出12306)。這種壟斷地位下,只要有投資就能成。

 

而公路不一樣,它們都是企業(yè),原來少數的國有背景也轉制了,要自負盈虧。它們相當分散,北京就有7-8個汽車站,比如八王墳、六里橋車站。你怎么去統一協調?

去年開始,一些OTA企業(yè)(如攜程、藝龍等)開始涉足汽車票銷售,但市場份額忽略不計,0.5%的互聯網滲透率,大多被客運集團自建的官網占去了。

在線旅游企業(yè)賣票只是為了賺錢。它們的想法挺簡單,因為賣機票、火車票能賺錢。一天賣10萬張機票,若有10%用戶買了旅游產品,定了我的酒店,我就賺錢。

他們賣汽車票的邏輯也是如此。公路互聯網滲透率低,但基數很大,每年全國約有180億人次流量,在城際交通中占比80%,余下依次為鐵路、民航。

以上為眾多在線旅游企業(yè)涉足汽車票的主要原因。但他們不懂交通,更不懂客運,他們提出的“為客運企業(yè)創(chuàng)造價值”,不過是拿來賺錢的幌子。他們賣了機票、火車票,然后對客運企業(yè)說:“我能導流,把OTA平臺乘火車的旅客導進來”。但這不現實,對于高鐵用戶來說,他不是大巴車的用戶。

攜程這類公司在OTA領域知名度很響,但其用戶都是北京、上海等一、二線城市的高端用戶,大都以買機票、酒店為主,怎么可能把用戶導給客運企業(yè)?這些用戶大都不是客運的忠實用戶,客運忠實用戶實際是縣鄉(xiāng)用戶。

對于我來說,互聯網手段是要改變客運行業(yè),而不是一個純粹的B2C電商業(yè)務,僅賣票是解決不了客運企業(yè)生存發(fā)展問題,也解決不了客運企業(yè)競爭力、資源整合問題。

賣票只是第一步

巴士壹佰成立后,我們的Slogan就是:不只是賣票。

賣票我們會做,但只是第一步,它需求旺盛,適合做入口。巴士壹佰有三個聯合創(chuàng)始人,我曾負責遼寧省互聯網售票,其他倆人分別曾負責山東、廣西省,對客運行業(yè)都挺熟悉。如負責山東的馬總是巴士壹佰董事長,在客運信息化領域深耕了二十余年。

這三個位置非常好。從中國地圖看,遼寧是“雞頭”,山東是“雞肚子”,廣西是“雞腳”。對賣票而言,資源都是現成的,整合即可。

巴士壹佰組建前,大家都在做同樣的事,碰巧一個想法,大家走到一起了。我們想把各省客運資源充分整合,通過互聯網思維,提升客運企業(yè)的資源整合能力、服務競爭力。

上線前半年,我主要是組建團隊,理清產品架構,然后把各省數據進行規(guī)整,原來大家格式不一。今年6月1日,巴士壹佰正式上線,一天有幾十訂單,持續(xù)了約兩個星期。

兩星期后,原來的網站系統(沈陽、山東)逐漸切換,把在老網站購票的用戶遷移到新網站來,轉化率達90%以上,訂單直接飆至2000多張。其中,遼寧每天約1500-1600張,山東約800-900張。廣西暫未上線。

體驗沒出大問題。那會兒公司60多人,技術30多個,客服7-8個,每天能接到300多個電話,但咨詢占比為76%-80%,其余為訂單查詢、退票。

到了現在,每天能售出5000多張票,每周增長率在50%以上。

數據妙用

大約10天前,我們第二款產品也已開發(fā)好,著重解決的是效率問題:通過數據提高實載率。

在客運行業(yè),最差的實載率不到30%,低于40%就比較痛苦。若能達到80%才能活得不錯。1000輛車,900輛在那兒停著,損失很大。如果1000輛車都在開,100個座位只有10個人坐,損失更大。

第二款產品與第一款產品緊密挺聯系,實載率與賣票數據直接掛鉤。舉個例子,一輛天津——北京——上海的車,在車進北京站之前,若知道北京只賣了4-5張票,就能把北京站準備發(fā)的車停掉,車上若有余座,就可以接上北京的旅客后發(fā)往上海,否則就直接從天津開往上海,這就是“全程配載”。

除去賣票外,還會有四個層面的數據:車+站聯網,車+車聯網,車+人要聯網,站+人要聯網。通過數據模型分析,客運站可以從我巴士壹佰的后臺,拿到適配你的數據,推測實載率大約是多少。某個線路需要幾輛車?10輛大車還是6輛小車?對于這些,原來客運站都是拍腦門決定。

今后,客運站能做到全程配載、實時調度。原來的調度和發(fā)車是分開的,調度完了才能發(fā)車,我們把邏輯改了:隨著系統數據運營實時發(fā)生變化,調度也在變,這就是“實時調度”。這些OTA企業(yè)是不能做的,但是我們可以。

這些看起來復雜,實際也復雜。12306就做得挺好,有人說這東西花50萬元就夠了。是,花50萬你能建一個賣票的網站,但不是12306。跟淘寶電商模式完全不同,火車的每個座位不是一個產品,而是N個產品。

比如北京到沈陽有10個站,我買了北京到錦州的票,那么錦州往后的票都可以賣,這就是兩個產品。如果每個站都有新乘客,排列組合一下,這個座位是多少產品?還好客運相對簡單,直達為主,中間停靠的也就2-3個站。

第二款產品預計年底推出。但年前,我們還是專注互聯網賣票,現在日流水有幾十萬元,客單價80元左右。經過5個月的發(fā)展,我們已經接近100人,巨大的運營成本讓我們不是微虧,而是巨虧。

相關閱讀